早在南宋時期,即有「太乙救苦天尊遷神迴黃旛」圖,旛正面中央所書神名為太乙救苦天尊,右為救苦真人,左為大惠真人,此乃招引亡魂逕往東方長樂世界所用。於道教齋醮行科、超薦拔度道場中,往往獨見救苦天尊聖像,直至郭住持首創「道教東方三聖」之名,並邀請道教神像畫家陳萬串先生執筆「東方三聖圖」,大惠真人、救苦真人之名才逐漸為信徒們熟知。而三位尊神中,太乙救苦天尊代表著「道」,救苦及大惠真人分別代表著「慈悲」與「智慧」。在漫漫修道途中,擁有救世的慈悲,也須有正確執行的智慧;擁有智慧,也須有無私為公的慈悲,如此方能與「道」契合。 而太乙淨土,意即「心地淨土」、「道的淨土」。淨土存在於道心之中,心中若無道,外面顯化的淨土如何富麗堂皇,也只是假象。道教徒在世時追求與道契合,雖然身處六道中,卻能因清楚明曉「生-為所當為,死-回歸清靜本體」之循環,無罣礙地迎接下一世繼續修持,正是「輪迴中沒輪迴,生死中無生死」之境界。
追蹤我們